中国物流网 - 物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对外贸易 | 交通运输 | 空运 | 企业物流 | 水运 | 物流新闻 | 物流信息化 | 行业分析 | 物流装备 | 货运信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物流知识 > 给物流标准化号脉
P.biz | 商业搜索

给物流标准化号脉

信息来源:6-china.com   时间: 2018-06-15  浏览次数:321

  近几年来,国内的专业化物流公司和商业企业配送中心渐成气候,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也在物流配送方面有所动作。随着物流产业基础市场的发育,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开始启动。


  关于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副主任张成海作了如下的概括:首先,尽管我国建立了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如《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这些标准的应用推广存在着严重问题。


      以《储运单元条码》为例,应用正确率不足15%。其次,缺乏货物运输过程中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如托盘的尺寸、卡车的大小、仓库货架的尺寸等无法配套使用。其中托盘标准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我国的物流企业有的采用欧美标准,有的采用日韩标准,还有的干脆自己定义,由于与产品包装箱尺寸不匹配,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再次,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落实后盲目前我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在一次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组织的调查中,在234家工商企业中,仅有6家与贸易伙伴的数据一致,占2.6%,严重影响了作为物流管理基础的信息交换和电子商务的运作。


  在实际操作中,最尴尬的问题莫过于有标准而得不到承认和推广。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深刻揭示了我国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后的现状。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体制性障碍是关键因素,表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一种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态。供应链管理要通过信息网络系统把物流资源加以整合,而目前这些资源还没有完全进入到市场里面去,是由各个政府部门分别管理的。另外一个体制性障碍就是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状况,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化的专业细分,但现在分离进程非常缓慢,很多工厂都依赖自己的仓库和车队,使用率低、运输成本高,破损率极高,这都是体制性障碍。除此之外,物流人才匮乏、多元化投资环境发育不成熟等因素,也制约了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发展。


  部门分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资源管理的体制性障碍直接造成了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落后。尽管国家标准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质检总局,但由于物流产业跨越了行业,标准的归口管理大多数设在各个管理部门的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例如条形码标准的归口管理单位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集装箱标准的技术归口单位是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托盘标准技术的归口管理单位是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而这些标准要达成统一,需要进行很多协调工作,衔接难度非常大。在今年六部委上海物流会议之后,在行业协会和技术监督部门的推动下,一些实质性的活动陆续展开。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透露,我国的供应链过程管理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紧张筹备之中,秘书处设在中国物流编码中心,只要职能之一就是开展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协调工作,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


  除了管理体制的问题外,市场化发育不足也是既有标准得不到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中,技术标准通常是从行业自发需求中产生的。新加坡原来没有自己的托盘标准,在与国外托盘租凭公司的竞争中,本地的专业物流公司逐渐形成规模,在行业协会和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努力下,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托盘标准。在我国,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搞物流的企业都是从传统行业转型的中小企业,尽管更换了公司名称,但操作理念和规范还比较陈旧。由于标准化的普及有赖于产业自身的发育程度,在这些企业中推行物流标准化显然具有很大难度。一些人认为,行政手段可以解决物流标准的推广问题,但事情绝非如此简单,没有市场基础的标准只能是空中阁楼,真正的动力必须来自市场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物流企业和建设物流标准具有共同的目标。


  不少物流人对即将成为的供应链过程管理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抱有很高的期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副主任张成海对此作了简要的介绍。我国的供应链过程管理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在案国际化方面先行一步,加入了ecr asia,多外名称是scm china。由于中国已经在9月17日完成了入世的所有法律文件,加快管理模式和技术标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势必成为委员会今后的重要工作方向。技术委员会本身并不具有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物流应当由政府来创造产业发展机遇,行业规范则是在市场推动下自发完成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国外公司大举进入国内市场,物流的标准化水平会依靠“拿来主义”迅速提升。尽管这种假设存在可能性,但恐怕没有人愿意因此付出惨重的市场份额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标准化建设必须抓紧时间,在入世3-5年的缓冲期内有所作为。虽然标准的制定和饿施行中存在着不少消极因素,但物流业界必须为此付出努力,因为这是掌握中国物流自身命运的唯一办法。


  综合专家们的意见,除去不同行业间标准化部门的统一协调之外,在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上也应有所改善。一是要制定物流系统标准化总体规范,这是由于我国缺乏对物流标准化进行系统研究,各级政府往往集中精力和资金发展园区,而在技术支撑方面投入得不够。二是要制定物流设施标准规范。


      由于集装形式是未来主导形式,因此要在包装、运输、装卸搬运、储存等环节中,以集装系统为基点建立标准。iso600mm*400mm的基础模数尺寸,建立包括物流基础模数尺寸以外的各包装单元的尺寸标准、运输工具的尺寸标准等。三是制定物流标识系统标准规范,实现物流过程的实体与信息协调统一。四是建立物流信息服务系统。“中国电子口岸”、港航edi等网络信息技术的投入应用,为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平台,应完善这个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加紧扩大标准化数据在企业间信息交换中的应用。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物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